<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本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检察风采>>检察官风采
        曾笠:将青春烙上高原印记 以忠诚镌刻人生年轮
        时间:2021-05-17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我们”是第六批援藏干警
          2020年5月,海拔3507米的红原大草原,入夏的时节并没有褪去冬末的凉意,夜幕降临后依然寒气逼人。位于阿坝州红原县城霞日路的县检察院在热闹的气氛中迎来了绵阳检察系统第六批援藏干警,这批援藏干警由3名90后组成,是援藏受援工作开展以来最年轻的一批。
          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在此后的半年中,以忠诚镌刻人生的年轮,用奉献渲染青春的底色,在高寒的雪域高原践行检察为民的热血初心,为政法系统援藏工作的诗篇谱写出了斑斓重彩的检察新章。
          而这三名90里面,就有我,游仙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干警曾笠。

          初进红原
          初到红原的第一天,子夜,高原反应使我在床上隐隐头痛,胸口发闷,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干脆翻身披上衣服,伫立在窗前凝望红原这个陌生的县城。没有绵阳的华灯交映和夜色斑斓,白日里广袤的草原沉入了无边的夜色,只有依稀的路灯掩映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深邃又静谧。而此刻,我的心中却涌动着暗流,在茫茫夜色中,陷入了沉思。
          2019年,我校园毕业进入游仙区检察院工作,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并通过司法考试的我当时被分入第一检察部,协助办理刑事案件。次年5月,当得知自己将被组织派往红原开展援藏工作,按受援院的需求安排在政治部,兴奋的同时伴随着阵阵不安“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既没有丰富的经验,也不懂政治部工作,我能为这里做什么?”这个大大的问号,久久地萦绕在我心中,让我很是没底。
          来到红原一段时间后,随着高原反应的慢慢消退,我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环境、工作节奏,对红原这片陌生的大草原,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里的高原景色很美,这里有无垠的大草原、壮阔的月亮湾、浪漫的俄么塘,有朴实热情的藏族同胞,有扎根这里的红原干部,有红军长征走过这片大草原的感人历史……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美丽土地,有着太多太多动人的故事。彼时的我虽然是业务干警,但因念书时爱看闲书,有一定的写作功底,便决定用手中这只平凡的笔将这里发生的不平凡故事写下来,让它们被更多外面的人看到、关注到。

          “我”的足迹遍布了红原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像个“跟屁虫”,“我也去”成了我的口头禅,院里同事到外面开展法治宣传、脱贫攻坚、主题党日等工作,我总是揣着笔记本、挂着相机一起出去,记录下发生的点点滴滴。从最南边扶贫联系的镇刷经寺镇,到最北边毗邻黄河的瓦切镇,再到最东边人口最多最大的色地镇,一步一步,我的足迹逐渐遍布了红原每个乡镇,越来越多的景象也映入了我的眼帘。一路上,我看到了红原干部克服恶劣气候和艰苦环境在岗位上的执着坚守,看到了当地群众百姓在脱贫攻坚中为渡过难关的勠力同心,看到了进校园时藏族孩童渴望知识的明亮双眸,看到了受帮扶贫困学生家庭为检察院送来锦旗的检民深情……我心中知道,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所以回到院内后,不管时间多晚,我都坚持立即筛选照片,将见闻、感受形成稿件,以一股近乎执拗的精神逐字逐句斟酌,在字里行间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那些动人的故事跃然纸上。在定稿后,我还不停嘱托同事尽快报送稿件、制作公众号推文,保证信息的即时性、新鲜感,只图让这些故事能尽快被人们所看到、所知晓。
          援藏期间,我一共撰写了各类信息简报40余篇,工作亮点、总结文稿20余篇,被州县级官方主流媒体采用5篇,省级官方主流媒体采用4篇。我所写的检察文化解说词完整展现了红原检察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和红原检察人坚守高原的可贵精神;扫黑除恶先进事迹材料讲述了红原女检察长周德淳守护一方平安、忠诚奉献高原的动人故事;基于阿坝州环境保护情况所写的《黄河流域(阿坝境内)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一文入选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若尔盖论坛论文汇编,并在论坛上作交流发言。
          文章出自我手,成绩归于大家。最让我们激动和高兴的是得到当地群众的肯定。在撰写了一篇关于检察院帮扶贫困学生考上理想大学的报道后,一位藏族阿妈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帮我们记录下这个难忘的瞬间,记录下我们与检察院的珍贵情谊”。在高兴之余,我的心中却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虽说来到红原,我在心里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但我心里知道终有一天我会离开红原,必须要提高当地干部“讲故事”的能力。于是我在平日里有意向身边的同事传授一些写作的技巧,通过帮助修改、指导撰写、专题授课等方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对写作不再害怕、甚至有了兴趣,他们的写作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我一个人的“我也去”逐渐变成了大家的“我来写”。
         
          援藏结束
          半年的援藏经历结束了,我离开了红原回到了游仙,离别之际,我与红原县院的检察长周检深情拥抱,这其中既有不舍,也有感激。在返程的车上,看着草原逐渐变成山川,蜿蜒的小路逐渐变为平坦的大路,司机师傅问我:“小曾,如果还有援藏的机会,你还愿意来吗”我没有犹豫地回答他“我来!”,那一刻,这半年发生的事就像放电影一般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我望向窗外,顿了顿,又说“但是,我希望不只有我来。”因为身在检察系统,我的目光还十分有限。我希望有更多‘讲故事的人’能来到红原,把各行各业的草地故事‘讲入’千家万户,让外面关注到这里的变化和困难,让藏族同胞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我对这片土地最不舍的留恋,也是最美好的希冀和祝愿。
          援藏的故事告一段落了,因为工作成绩优秀,我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被院内评为“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被区委政法委表彰为“2020年度全区政法工作为民服务标兵”。成绩属于过去,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的援藏经历,只是众多游仙检察干警的缩影,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但心中都有阳光,脚下有力量,都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初心,不忘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肩负光荣的使命,砥砺前行,保护着人民群众生活中宁静祥和的光景,为国家创造着更美好的未来。